- 今日推薦
- 特別關注
新零售消費體驗「新零售從模式到實踐」
在中國消費者和消費品公司擁抱電商十幾年之后,一個新零售時代悄然來臨。消費者憧憬著線下線上相融合的全渠道購物體驗。他們想要在日常生活的各個場景隨時、隨地、隨性地選購商品,比如與朋友閑逛或是刷微信時。他們也渴望個性化的消費體驗,從接收到心儀商品的推薦到購買定制產品,不一而足。
從2015年起,麥肯錫推出中國數字消費者年度調查。在今年,除了對超過5900名中國消費者(覆蓋了不同的年齡段、家庭收入水平、互聯網使用模式以及城市線級)進行采訪和分析,麥肯錫也在該研究中整合了具有前瞻性的消費者體驗設計,總結了即將到來的新零售時代的機會,以及品牌商/零售商的潛在發力點。研究結果揭示了品牌商與零售商如果采用以用戶為中心、以同理心為導向的設計思維,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,將會帶來改善消費者體驗的大量機遇。
中國電子商務現況
中國電商市場在全球一馬當先, 其規模約為緊隨其后的六大電商市場的總和。在持續6年的快速增長后,中國電子商務總交易量增長放緩:從2011年74%的增速下降至2017年的19%預計值。盡管統計數據表明中國消費者的互聯網、手機和社交媒體參與度均在不斷提高。
增速減緩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純線上零售平臺即將觸頂。2010年至2015年間,各品牌紛紛進駐天貓、京東等B2C平臺,導致電商平臺日趨飽和,競爭日趨激烈。各大品牌都在嘗試運用優化分析方法,提高對消費者行為的了解度、廣告投放的精準度,以及在社交媒體上的互動程度。然而,種種“試水”尚未形成制勝的“秘訣”。
數據表明,選擇在線評估、購買大部分品類的消費者比例上升了,但電商銷售額在零售總額中的比例并未顯著上升(見下圖)。這說明了盡管消費者對電商渠道的接受度很高,在某些品類上他們還沒有從線下轉到線上購買,品牌商應了解需要改善什么樣的體驗才能增加在線消費。
為適應消費者對線下和線上購物的期待,企業必須跳出純電商渠道思維,轉而為消費者提供多渠道服務。我們總結了中國數字消費者行為演變的五大趨勢。消費品企業應順勢而為,從而在新零售時代立于不敗之地(見下圖)。
中國數字消費者行為演變五大關鍵趨勢
1
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全渠道購物成為主流消費方式
麥肯錫研究數據顯示,以消費電子品類為例,93%的消費者會先在線上研究再到實體店體驗;96%的消費者會在線下渠道體驗或購買。這表明全渠道成為新常態,但線下渠道仍是客戶體驗和銷售轉化的重要節點。實體零售店對于全渠道體驗至關重要,品牌應利用實體“展示廳”作用。如對消費電子產品而言,如果消費者在線研究之后,又到實體店體驗,那么購買該品牌的幾率高達80%,且其中41%的人會選擇就在實體店購買。只要消費者有興趣查找信息、對比價格并與他人討論,品牌商和零售商就能通過提高透明度和便捷性受益匪淺。同時研究發現,消費者對全渠道基本服務(如線上購買線下取貨、線上查詢線下店鋪存貨等)的需求越來越普遍,而這在過去幾年并未得到根本解決。而更高級的全渠道體驗(如門店虛擬現實體驗、在線定制產品)也開始觸發消費者強烈需求。
2
消費者期待隨時隨地隨性進行“場景觸發式購物”
研究顯示,中國消費者不僅看重全渠道購物的靈活性,還希望能乘興之所至,隨時隨地隨性購物。消費者各種生活場景中經常激發購物沖動,但往往不能有效轉換為零售場景,這是很多非剛需品類的價值損失。是否能夠方便和自然的把各種生活場景“觸發”為“零售場景”,成為新零售時代下的新機會。同時,對于銷售轉化來說,“立即可得”變得非常重要。零售商必須在消費者改變主意前打動他們,才能增加銷量。 “次日達已經足夠快”的理念也正在被打破,各大品牌可借鑒甚至利用O2O送餐平臺的半小時內高效送貨服務,通過加快商品配送提升沖動消費的轉化率。
3
嵌入B2C電商、以社交媒體為中心帶動消費者互動
中國消費者一直是社交媒體的愛好者,社交媒體刺激了包括電商在內的許多數字化行為,然而社交電商本身的規模方興未艾。據麥肯錫調查,經常使用社交媒體的受訪者占數字消費者的85%,社交媒體增加了這些用戶10%的購物時間。反觀社交電商本身,雖然70%受訪微信用戶表示愿意在自己喜愛品牌的官方微信電商渠道購物,但僅有31%受訪的用戶在微信上買過商品。分析發現,品牌B2C社交電商天然具備了社交元素(如值得依賴的推薦、方便與家人朋友分享等),也實現了支付環節的便捷性和安全性,但一些基本能力距離主流電商平臺尚有差距,63%的受訪消費者認為社交網絡購物的產品組合,服務及物流均遜于其他渠道。一旦品牌發力彌補這些在平臺電商已成為“標準配置”的因素,社交電商有望成為新增長點。
4
超出標準產品和常規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
首先將個人和家庭的生活需求轉換成為對品類、品牌和產品的要求,然后需要費時費力研究型號、配置和性能等,最后進行一次性的標品購買,這是傳統產品和零售給消費者制定的“規則”。對于非剛需品類、新興產品、換代頻繁的產品而言,更加導致消費者的購買轉化率低下。消費者渴望更多定制化產品和服務,而有時則是尋求滿足特定使用要求的服務,如短期租用商品或短期試用。品牌商可以通過試水創新的服務模式、同時提供個性化定制能力,讓自己從眾多競爭對手當中脫穎而出。
5
數據驅動的深度個性化
被理解和實現個性化服務,是消費者的一貫需求。然而現實中的所謂“個性化推送”往往成為“垃圾信息轟炸”。98%的受訪社交媒體用戶都在社交媒體上收到過廣告,但只有18%的人認為收到的推薦“投其所好”。對于線下購物體驗,只有10%的消費者表示在店鋪得到了個性化的服務或建議。在零售新時代,品牌商與零售商都應該致力于基于大數據積累和分析,增強對消費者的了解,提供針對性的推薦和全渠道服務,改善購物體驗,創造更大的價值。
在數字時代重新定義客戶體驗
對于當今中國消費者而言,電商已經改變了他們的傳統零售習慣,線下線上購物的界限越發模糊。消費者想要的是便利、個性化、靈活和透明的全程體驗。然而,消費品牌和零售企業該如何應對?我們通過消費者體驗設計,提出了客戶體驗的三個“重新定義”,幫助企業滿足數字零售時代消費者的需求,即:重新定義渠道(redefine channels),重新定義生活方式(redefine lifestyles),重新定義產品和服務(redefine offerings)。 (見下圖)
中國新零售時代,“需求側”趨勢逐漸成型,但“供給側”模式面臨“重新定義”。消費品牌和零售企業必須打破原有的內部運作機制和外部合作格局,一方面整合在線渠道和實體店的特色,另一方面通過業務模式和客戶體驗創新,擴大消費者對品類的需求,并引導他們購買符合個性化需求的產品。企業若能率先摸索出正確的客戶體驗之路,就能實現業績與競爭力的飛躍。
紅杉中國合伙人劉星:新零售新在哪里?
電商是否已成往事?O2O真是曇花一現?線下零售的未來又在何方?近日,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伙人劉星將過去5年中國消費零售業的發展比作“西天取經”——不斷探索、不斷突破也不斷地掉進“坑”里。他認為,“2017年是線下零售煥發生機的一年”,而那些有“線下載體的新零售”便是“正在開往春天的列車”。
O2O的說法并不準確,應該是O O或O×O,因為線上和線下是融合的,沒有固定的導向。
整個電商產業格局最終不應該是現在這樣——三大巨頭占據約90%的市場份額,新一代電商還會出現。
有“線下載體的新零售”是“正在開往春天的列車”, 2017年會是線下零售煥發生機的一年。
新零售的驅動力里有新人群,不光是消費人群,還有零售從業者。
中國零售行業對IT技術的應用情況,和美國的差距不只是五年、十年,但也正因如此,其發展潛力巨大。
零售的本質就是三個核心要素“人、貨、場”及其之間的互動。
定義新零售:O O 或 OxO
我自己對零售一直很感興趣,在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做了十年的投資,從2008、2009年起便投資了一系列電商企業——京東、唯品會、阿里巴巴等。而對線下零售,我也一直非常感興趣并有投資。
2014年,我曾在連鎖零售協會的大會上發表過一個看法,認為 “O2O” 這個詞用得不太好,是非常導向性的思維——要么從線下到線上,要么從線上到線下。我認為,應該是 “O O”,做得更好可以是 “O×O”,什么意思?線上和線下是融合的,是疊加的,甚至是乘數放大的效應。這很難用一個詞來形容,所以,馬云用了“新零售”這個詞,我覺得非常好。
電商并非已成往事
紅杉中國投資過一些電商,有人會問:電商還能成長嗎,電商還有空間嗎?幾大電商已占據了市場的主要份額,電商還有驅動力嗎?現在幾乎沒有人談O2O,投資機構也不太看O2O項目了。那么,O2O是不是曇花一現?投資人在砸了那么多錢之后學到了什么,行業沉淀下了什么?
電商是否已成往事?我認為,不是往事,新一代電商還是有許多機會。能不能再出現一個阿里巴巴?我不敢說。但我認為整個電商產業格局不應該是現在這樣——三大巨頭占據約90%的市場份額,我認為電商產業應該會有具備鮮明特色的,小而美的電商出現。
那么,在對O2O的探索中我們到底學會了什么?我認為,最重要的是讓很多互聯網從業者理解到一點:線下零售有自己的規律和特點,不是只依靠互聯網那套玩法就能玩轉。線下零售是否茍延殘喘?這個問題不用回答,我們已經感受到很多創新業態的出現。
「正在開往春天的列車」
中國的消費零售到底何去何從——敢問路在何方?我覺得這就像《西游記》一樣。在過去五年中,大家都在不斷探索,像是走在去西天取經的路上一樣,大家探索了不同模式,抓住了不同機會,當然,也跌入了很多坑。
我想分享的最重要的觀點是,我認為,有“線下載體的新零售”是“正在開往春天的列車”。2017年會是線下零售煥發生機的一年。
現在到了4月份,我更加相信這一點。新零售新在哪?我覺得是新業態、新人群、新品牌、新技術。那么,也就是構建新業態、依托新人群、提供新品牌、應用新技術。
▍新業態
喜茶
這家店前兩周刷屏了,很多人排了一小時隊,只為喝一杯茶。是一個在廣東中山起家的小伙子創立的新的茶飲品牌,我不知道應該稱它為茶品牌還是服務品牌,這是個新型的業態,他的確做到了。
喜茶就像一個自帶流量的網紅,把人流帶到了線下。這是個新的業態,這個人是新一代的創業者。這一批創業者代表了新零售的中堅力量,他們是一些更年輕的、可以站在更高的高度思考創新問題的創業者。
超級物種
沒去過的朋友可以在網上搜一下,這家店是中國零售行業的領導者——永輝——的大膽嘗試。這家店我去過,體驗非常棒,他們的名字也很酷:超級物種,物種這個詞最近在零售行業里非常流行。里面確實有許多不同的物種,在這樣的零售業態里面,他們把不同品類、風格和特色的”物種“組合到一起去了,集合在這樣一家店里面。
走進這家店,你似乎感覺它是非常有特色的餐飲 精品超市的感覺,或許餐飲的感覺更多一點。它的店面不太大,我覺得他們應該也會在上海和深圳開店,大家到時候可以體驗一下。
Today便利店
這是我們2014年投資的一家便利店,而在最近,便利店似乎又成了一個風口。這是一家販賣夢想的便利店,1985年的小伙子,在我們紅杉資本中國基金的支持下,2015年,從南寧進軍武漢開了第一家店,現在有150家左右。從這些圖片可以看出Today傳播的文化和價值觀:Today是一個生活夢想家,他們最著名的兩句口頭禪是“不要在最能吃苦的時候去享受安逸”和“每天叫醒你的是夢想還是鬧鐘?”
▍新人群
說起新人群,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消費人群,但我想講,新零售里的新人群不光是消費人群,還有從業者,這非常重要。
投資機構投的是什么?投的是創業者,因為創業者永遠是市場上最稀缺的。那么誰來創業呢?僅僅是Today這樣的創始人還不夠。他最厲害的地方,是在武漢召集了非常多優秀的加盟合伙人。
隨便舉幾個例子:他們有家加盟店是兩個女生開的,其中一個女生是在東風汽車做財務的,另外一個女生是本地國企里的中層。還有一家是澳洲留學回來的小伙子開的,還有一家是武漢當地的網紅、武漢大學研究生開的......這批經營者有相當高的素質,對于客戶服務和創業本身的理解,完全站在了更高的高度,他們完勝傳統小雜貨鋪的大爺大媽或者大叔大嬸們。 像Today這樣的線下零售企業,他們不需要做的比京東阿里更好,只需要比周邊的線下店更好就成功了。
為什么人才非常重要?2014年,我在百度搜索“零售管理專業”,我搜不出什么內容,我沒有看到有什么學校能夠給我們的行業培訓專業的零售管理人才。而我在谷歌搜索,打開其中一個鏈接,就可以看到有115所大學有這一專業。
零售可以說是藝術,也可以說是科學,零售其實是個非常傳統和古老的行業,有非常多的經驗在國外已經被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了,可以編成教材,并通過四年的學習教會一個人怎么做好零售。但我們中國的零售行業,從業人員的知識結構和視野還是在非常非常初級的階段。所以為什么我說擺在我們面前的機會真的是太大了。
▍新品牌
零售做什么?賣產品給消費者并滿足他們的需求,而新品牌也在推動新零售的發展。
據說小米之家全球評效僅次于蘋果店,人潮洶涌。除了賣小米手機之外,還有小米生態鏈里的一系列各種智能硬件產品,我們投資的云米凈水器也在這里售賣。小米之家為消費者提供了新產品、新品牌,這也支撐了其線下零售的活力。
全棉時代是紅杉中國投資的一個品牌,我們非常幸運能投資到這樣一個非常好地詮釋了消費升級的品牌。去年“雙十一”時,它在天貓全網所有品牌綜合排名中排到了第15名,是唯一一家排名如此靠前的本土品牌,有非常獨到的產品。
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,全棉時代有一款叫棉柔巾的產品,它不是紙巾,勝過紙巾,是用棉花制成的無紡布做的,依靠的是這家公司獨有的專利技術。這是它的爆款產品,所有我接觸過的這款產品的使用者,到目前為止沒有人給這款產品一句不好的評價。唯一的抱怨是它“有點小貴”,舍不得用,這么好的東西,用完就扔掉真可惜。全棉時代在線上和線下的增長都非常好,成長非常迅速。
▍新技術
說了新業態、新人群和新品牌,我們現在說說新技術。
這家美國公司針對零售行業開發了一款機器人,它能夠自動幫人巡視貨架。首先,巡視貨架可以發現什么地方貨物擺放的不整齊;第二,在巡視過程中可以檢測人的移動情況。于是,我就可以看到貨品在哪里取的多,在哪里取的少,可以及時反饋給后臺管理人員,告訴他們哪個貨架該補貨了。通過使用這個機器人,大量減少了這個店里的人工,而且它可以做得比人工更好,不可能看錯。
這是傳感器物聯網。在一個店里,你可以更加精準地知道人群到了店里后的行動軌跡,幫你更好地調整你的陳列、運營等。
人工智能和大數據,我想大家已經看到了很多相關文章。零售背后其實有非常多的科學,剛才說的兩個例子是跟硬件相關的,但它的背后其實有很多軟性的數據分析。大家往往認為,市場營銷是軟性的東西,但市場營銷其實也是門數據學科。
舉個例子:價格策略。大多數中國品牌商和零售商在這方面做的還很初級,你問一個企業怎么定價,它通常說不出什么門道來,往往就是看別人的價格,然后定的比它高一點或低一點,沒有太多科學分析和依據。其實定價在商學院里是一門專業課,可以講一個學期,有非常多的體系和算法可以用。
大家看下這張圖,2010年,美國的零售行業對于信息技術的應用,分門別類已經非常細了,光采購管理的IT系統的覆蓋程度,就分的很仔細。中國零售行業IT技術、信息技術的應用情況,我們捫心自問一下,我覺得和美國的差距不只是五年、十年的問題了。
我最近問一家我們投資的大數據分析公司,這家公司的創始人是百度的科學家,他和線下零售企業交流之后和我說:沒想到線下零售可優化的空間太大了,數據整理搜集的精準程度、分析的顆粒度太粗了,稍微做一做就能提升很多,空間巨大。
中國零售業的發展路徑
回顧中國零售業的發展,在電商出現之前我們其實都還在初級階段。那時候,我們更強調的是零售的“場”,一切圍繞經營場所,重心不在經營商品,更不用說經營消費者,其實經營的只是一塊空間,租金收入是最重要的。稍微好一點的,可能知道自己應該在什么地方開店,地理位置如何選擇,但往往還是停留在找場的階段。
直到電商出現。人們好奇,為什么電商發展的這么好?我不認為是電商做的多么好,而是因為線下零售做得太差了。電商天生有非常好數據基礎,把人、貨、場的關系梳理好,同時可以通過數據進行精細化的管理。當這個業態出現的時候,立刻就把最傳統的線下零售“按”下去了。
零售的核心:人 貨 場
我認為,無論用多漂亮的名詞去形容零售,其真正的核心就是這三個要素:人、貨、場。
我們今天要思考的是怎么把維度拓寬,每一個要素都要有線上線下的維度,或者說,是線下狀態和線上狀態。掏出手機支付的那一刻是線上,把手機放下來到試衣間的時候就是線下。到底是線上還是線下?分不清的。 在今天(我們開會的這個空間),做好蛋糕拿手機拍照發到朋友圈里,那就是線上;可做蛋糕的時候都是在線下,分不清線上、線下,但是體驗都很棒。
我們可以對三要素都用線上、線下兩個維度進行展開的思考,它們所處的狀態、場景是不一樣的。“場”有線上、線下不同維度:我們今天所在的是實體的場,但是也有虛擬的場;“貨”也是一樣的:你在店里看到的東西,和在虛擬空間里的貨物,這個SKU(庫存量單位)的量級完全不一樣。
這三個核心要素分別疊加了線上和線下的維度,互相之間的互動關系可以被放得很大。這就是為什么新零售有更多的空間讓創業者去突破。你只要在其中幾個互動對應關系上尋找出新的方案,就可能給用戶帶來新的體驗,而你如果能給用戶創造新的、愉悅的用戶體驗,那么,你就成功了。
相關文章
- 1688活動怎么蓄水「阿里巴巴什么時候有活動」
- 梨產量排名「梨子排行榜」
- 亞馬遜二審要求視頻驗證嗎「亞馬遜視頻驗證需要什么資料」
- 談談我們家用過的那些母乳喂養相關用品「母乳喂養介紹」
- 品牌下沉到三四線城市「新零售市場」
- 威海進出口額「威海跨境電商物流」
- 抖音短視頻的競爭對手分析「短視頻產品分析」
- 字節跳動收購tiktok花了多少錢「tiktok社區」
- 比\\「支付寶花唄不能給抖音充值」
- 抖音電商發布首期\\「雙十一電商」
- 天貓類目運營「天貓架構」
- 寶尊電商業績「寶尊電商怎么樣」
- 抖音商家熱度「小熱門」
- 歸母凈利潤下降原因「歸母凈利與凈資產」
- 寶尊電商2020年財報「寶尊電商有多少員工」
- 在校園學當電商老板怎么樣「校園生活校園電商」
- 為什么商水商電要比住宅貴好多「非常成本」
- 抖音網紅上淘寶賣家具店鋪年銷售額近七千萬「抖音一年的營業額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