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貿領航
首頁行業資訊 > 車險電商和車商渠道「保險公司車險銷售」

車險電商和車商渠道「保險公司車險銷售」

來源:互聯網 2024-07-12 16:04:03

截至2015年底,國內汽車保險規模超過6千億。

千億級別蛋糕,足夠誘人,BAT、電商、創業公司興致勃勃,擼袖上陣,殺入了傳統車險行業,試圖解決行業痛點。

不幸的是,互聯網車險們,很快由風頭正盛的新玩家,淪為傳統車險的一個銷售渠道——創新有限,破局不足。

本就是紅海一片,若非干勁十足的弄潮兒,恐怕很難涌出一個浪花。

互聯網車險玩家,還有突圍的可能嗎?

1傳統車險痛點

傳統車險市場,早已一片紅海。

人保、平安、太平洋,三國鼎立,占據70%的市場份額,霸主地位不可撼動。后來者,只能分得殘羹。

雖然預計車險市場規模在2020年,將達到1.2萬億,但互聯網車險的玩家們,無疑是進入一個殺氣騰騰的紅海——巨頭陰影太大,奪食困難。

但傳統車險行業依然有諸多痛點,這些軟肋,就是互聯網玩家們的“破局”之點。

其實,90%的保險公司的車險業務,并不盈利。

首先,車險銷售依賴線下代理商,渠道費高昂。

數據顯示,截至2015年底,80%的車險通過代理商銷售,通過電話、網絡銷售的車險只有20%。

其中,由上萬家4S店、修理廠組成的兼業車險代理商,因為直接和車主接觸,保險公司一般會給其渠道返傭高達50%。

也就是說,保險公司的盈利,大部分分給渠道和銷售。

其次,車險中騙保事件頻發。

維修點希望多維修賺取利潤,車主會認為“保費不用浪費”,因此兩者往往一拍即合,聯合起來騙保、小病大修。

因此,無論是前端銷售還是后端理賠,保險公司都需要支付高昂費用。

以人保為例,去年人保保費收入40%,用于渠道費用的支付,剩下60%的費用中,有90%用于理賠。

對于保險公司來說,車險就成了最為“雞肋”的產品,對用戶來說,同樣如此。

傳統車險的規則,似乎并不公平:新手和老司機、駕駛習慣好的和隨意的,繳納的保費都一樣。

而車險的理賠和服務,更是行業的“痛中之痛”。事故后的救援、維修,一直混亂不堪,抱怨頗多。

對于新入局的互聯網玩家而言,這些久病不愈的“頑疾”,根治并不易。

2新選手的創新

互聯網玩家們開始嘗試,從各個切口切入傳統車險行業。

在前端,互聯網玩家們搭建銷售平臺,設計創意類保險產品。

與保險公司自建的網銷平臺,淘寶、蘇寧等電商平臺相比,他們的平臺沒有天然的品牌、流量優勢,因此在前期,新平臺主打車險“比價”、“特賣”,試圖用低價吸引客戶。

比如,最惠寶、1號車險等平臺,就通過對比各家保險公司的車險價格,用戶很輕易就能知道哪家最便宜,最適合自己。

這種“保險超市”的理念,如果流量做起來,倒是真爬到了傳統車險的食物鏈上端。

還有部分玩家們,開始了創新。

車愛寶,嘗試推出各種“類車險”,將保障范圍擴展至所有用車場景的風險。比如,針對雨天洗車,車輛維修耗時,車牌、輪胎、車內物品遺失等各種場景的補償。

除此之外,一批玩家,試圖通過科技手段,從根本上解決車險費用“不公平”的問題,推出UBI車險產品。

所謂UBI車險,就是將車險定價從車輛本身的價格、車型、使用時間,轉移到駕駛員的駕駛行為習慣:駕駛習慣好的車主不僅車險價格低,還能獲得多種優惠;與此同時,糾正有問題車主行為,減少行車危險。

那UBI車險的設定,就需要大量車主的駕駛行為數據支持。

這些數據如何收集?

一種方式是,在車輛中加入OBD設備,相當于飛機的黑匣子,實時記錄各種數據;

另一種方式,更為簡便,通過智能手機App,檢測用戶的駕駛行為,比如OK車險。

在車險后端,互聯網玩家們開始向線下渠道滲透,與4S店、修理廠合作,推出道路救援、醫療救援等車后服務。

近期,凹凸租車與太平洋保險推出的“出險代步車",就是針對車險后端服務的業務。客戶只要購買太平洋車險保單,一旦出險,便可"一鍵預約"凹凸租車提供的代步車。

3互聯網玩家的困局

不可否認,互聯網在車險領域注入了新鮮的血液。

網銷車險確實更符合90后的消費習慣,降低了渠道成本,但對于傳統車險來說,大部分互聯網玩家,只是增加了一個銷售渠道。

其實,除了UBI車險,互聯網玩家并沒有本質的革新。

但要想把UBI車險玩好,而不是淪為噱頭,則需要大量的數據支持。比如駕駛時間長短、急轉彎、急剎車、加速度等。

如果采用OBD設備,不僅會增加公司成本,而且部分數據汽車制造商不愿公開;如果采用智能手機App,用戶會認為個人隱私受到了侵犯。

互聯網玩家的過于“創新”,則會不小心“撞線”。

比如針對車輛貼條類型違章的“貼條險”,和網絡互助模式的“駕車風險互助”,都因被監管部門點名而下架。

如果不想淪為渠道商,互聯網玩家必須創新,解決行業痛點。

一邊是,創新不易,一邊是,太創新就撞線,互聯網車險玩家真是如履薄冰。

對于傳統車險玩家來說,這些風風火火的新玩家,只是拓寬了車險網銷渠道,可與他們一戰的“獨角獸”,并沒有出現。

因此,有觀點認為,互聯網車險在為傳統車險做嫁衣,甚至在今年露出式微傾向,風頭被網絡互助蓋過。

但這片紅海,依然有游弋的空間。

最可能產生價值的,就是“大數據”。

比如,推廣UBI車險,就能收集大量用戶數據,形成用戶畫像。

這些數據,就是未來的黃金之地。

波士頓咨詢專家胡瑩接受一本財經專訪時稱,通過車聯網、大數據,可以判斷一個五六年的長期客戶,會不會刻意騙保、是不是經常駕車出行,從而按風險等級劃分客戶。

“低風險客戶可以快速的智能審核、理賠,不需要派工作人員現場勘查”,胡瑩稱,這就可以節約大量的成本。

比如,一個人的駕車路線,如果天天從高檔小區到一個高檔寫字樓,如果在該路線中出現了安全事故,基本可以判斷這個用戶身價不菲、騙保可能性不高。

這只是大數據在其中一個小小的應用場景。

車險定價、車險出險、賠付、汽車后市場服務,大數據都將產生價值。

最后的想象力是,可以通過大數據,給用戶智能推薦最適合他的車險品種,甚至最終可以量身打造。

就如當年馬云成立阿里之初,布局大數據一樣,未來的車險領域,恐怕得數據者得天下。

另外一個破局點,就是線下服務的互聯網創新。

胡瑩稱,對于客戶而言,保險就是一份協議,一張紙;客戶最終買的是保險公司的服務,“因此,在整個保險流程中,后端服務更加重要”。

車險的業務后端服務,包括理賠管理、維修網絡管理、服務流程管理等。這里,會涉及不同的供應商,比如拖車、道路救援、汽車維修網點。而這些業務與流程,都可以實現互聯網化管理,降低成本。

如此一來,用互聯網工具,降低后端的賠付成本,才是本質上的創新。

而現在很多互聯網公司,只選擇純線上、或前端的互聯網化模式。

大數據、后端服務,一個是漫長乏味的數據積累,一個是又苦又累的地下活兒,兩個破局點,都談不上輕松。

回頭來看,互聯網車險的玩家們,似乎也得耐得住寂寞,才能盼來真正的繁華。

(更多深度內容,請關注微信公眾號“一本財經”)

鄭重聲明: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有侵權行為,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,多謝。

CopyRight ? 外貿領航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