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貿領航
首頁國際貿易 > 人生不要輸給心情「別讓心情輸給了生活啥意思」

人生不要輸給心情「別讓心情輸給了生活啥意思」

來源:互聯網 2023-05-17 22:31:55

一個靜不下來的人,身體是絕對不會好的,腦筋是絕對不會靈光的。

「曾仕強每日箴言」

|全文共2800字,深度閱讀需9分鐘,受益終生|

一位媽媽早晨出門時,沒找到自己的手表,因為急著去上班,也沒來得及尋找,匆匆忙忙就走了。

手表是爸爸送的生日禮物,對他們來說還是很貴重的,所以媽媽一整天都有些心不在焉,惦記著自己到底把手表放到什么地方了。

晚上回家,媽媽連做飯都來不及,兒子放學回來也不管,就只顧著翻箱倒柜找那塊手表,可是半天都走不到。

媽媽急得滿頭大汗,這時候接到爸爸的電話,就邊抱怨著邊出去接了。

放學回家的兒子默默看媽媽走出去,悄悄進到媽媽臥室,不一會兒就找到了那塊手表。

媽媽回來很驚訝,就問:“怎么找到的?”

兒子說:“我把門關上,就安靜地坐著,一會兒就聽到了滴答滴答的聲音,然后手表就找到了?!?/p>

生活中,我們常常都是這樣,越是焦躁著急,越得不到自己想要的。

只有“靜”下來,才能聽到內心的聲音,做出正確的決策,活出美好的人生。

1

靜不下來,是諸種煩惱的根源

現在人最大的問題就是能動不能靜。

比如坐地鐵,所有的年輕人都在看手機。你耗多少神,眼睛怎么保得?。磕X袋還有時間想想別的東西嗎?沒有?,F在全部是這個樣子。

我們很少用“絕對”這兩個字,因為中國人的事情多半是相對的,很少有絕對。但是這件事一定是絕對。

尤其可笑的是,從小就培養小孩跟遠方的朋友打交道,跟隔壁鄰居不講話的習慣,天曉得這算什么教育。

我們受科技的益處很多,但是受到的害處也很多。

科技使我們整天動,沒有辦法靜??梢哉f,靜不下來,是產生諸種煩惱不安的根源。

而且一個靜不下來的人,身體是絕對不會好的,腦筋是絕對不會靈光的。

要想消除這些,你必須先靜下來。人要知道未來,就一定要靜下來,人要生出智慧,就一定要靜下來。

始終動,是沒有辦法思考未來的。只有先靜下來,才能審視自己的內心。

所以,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修習靜坐,就是希望找到心安的法門。

但是很多人又誤解了靜坐,以為坐在那里就行,其實不是。

靜坐的重點不在坐而在靜。坐不坐無所謂,你站著也可以靜下來,跟他講話當然也可以靜下來,只要能靜得下來就夠了。

如何才能靜下來?

當你的修養越來越好的時候,你的靜坐效果就會越來越有效。

你如果不去修養,只想從靜坐當中得到好處,很難。

凡是修身養性這些事情,到最后都是以德為本。

你一坐下來就想東想西,就想我欠誰錢,誰欠我錢,怎么靜得下來?

你為什么一靜下來就想去上廁所?因為那是生理作用,你一生下來就有這種讓你去方便的反應,你不要覺得奇怪,也不要覺得說應該去,你要淡忘它。平常心就是淡忘它。

這就告訴你,需要等待是你一輩子要記住的。

你想上廁所你就去,那你永遠養成壞習慣了,你可以說等等再去,這個就叫修養。

也是我們需要慢慢去提升的地方,而且還會幫助你越來越能靜得下來。

2

靜不下來,讓你的決策越錯越遠

中國人都講天人合一,天人在自己的心中合一,就是憑良心。但是天人怎么合一?靠兩個字——感應。

但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這種感應,第一步你必須靜下來,靜不下來怎么感應?

老子常常說不出門可以知天下事,怎么做到的?就是靠靜。

反正你坐在那里,東想、西想,一會兒這樣、一會兒那樣,完全不知道干什么,那你有感應是不可能的。

當前我們離天越來越遠,我們人心越來越不健全,我們滿腦子只知道賺錢,因為當精神衰退以后,物質會強盛。

也正因此,當前社會人們的幸福感越來越低。

有這樣一個案例。一次,一個尼姑來大學里讀書,人家看電視,她也跟著看得津津有味。

旁邊同學說:“你不是尼姑嗎?”

她說:“是尼姑又怎么樣?”

“那你怎么看電視呢?”

“看電視又怎么樣?”

“你這樣六根不清凈啊?!?/p>

“我沒有看電視。我哪有看電視?”

“你還撒謊!那又多了一條罪?!?/p>

“我哪有撒謊?你們根本看不懂我,我根本沒有看電視?!?/p>

“你沒有看電視在看什么?”

“我在看你們在看什么,原來你們在看這個,我不動心,什么都沒有看?!?/p>

外界紛紛擾擾,人可以不動心。

看熱鬧要不動心,否則就會受它牽連,那你自己什么都沒有得到,結果花費很多,又是干什么呢?

《大學》有言,靜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慮,慮而后能得。

一個人先靜下來,才能獲得內心的平和,進而理智的做出決策。

現在很多人,因為焦慮,因為恐懼,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,不愿意停下來,不愿意靜下來,給自己安定思考的機會,畫地為牢,始終在那個旋渦里打轉,怎么會進步呢?

從企業經營管理的角度來看,一個公司老總,如果靜不下來,你是不可能有高明的前瞻性和洞察力的。

孔子說“至誠方可前知”,不是沒有道理的。

如果你只是追逐著眼前的利益或者金錢,就無法看到稍遠處的大勢所趨,甚至逆勢而行,終究無法長遠。

對管理者來說,如果你不能真正靜的下來,就無法知道老板真正想要的,更不會看破下屬的本質和特長,在中國這個一切都不會明言的社會,你將寸步難行。

對員工來說,如果無法靜下來,你就無法探知到內心真實的自己,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也沒想過到底該怎樣走。

那么你在職業上、在生活上無法做出較為明智的選擇,只能夠渾渾噩噩,隨波逐流,淪落成又一個無力而壓抑的普通人。

3

靜不下來,很難成為受歡迎的人

《名賢錄》有一句話,觀棋不語真君子,把酒多言是小人。

一個人,靜不下來,對外界的信息缺乏分析,很容易憑情緒處事。

這樣不只看不清世事,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,還會惹人厭煩,于人于己都不是一件好事。

有一個很著名而且很重要的情緒理論,叫做ABC理論。

A是環境,環境不斷變動產生事件。一個事件發生了,人們站在不同的立場,用不同的觀點來看待,就是B。由此而產生不同的反應,這個反應就是C,C就是我們常講的情緒。

可見,一個人情緒的變化是相當主觀的。

如果你不經過大腦,就是沒有經過B的控制,沒有注意你信念的調整,那你就是把自己完全交給外界。

如果讓外界的環境來撥動你,那你就不是自己的主人,而是環境的受害者。

試想一下,如果哪一天你住的地方突然間爆炸了,你怎么辦?

如果你沒有經過B,那你很自然就是驚慌失措,然后盲目地逃生,最后不是被炸死就是被踩死,造成很無辜地傷亡。

但如果養成習慣,突然間聽到巨大的爆炸聲,你就告訴自己,這個時候要冷靜,先搞清楚發生了什么事情。

如果是失火,那就要判斷你是在高處還是在低處,高處有高處逃生的方法,低處有低處逃生的方法,這個時候你再根據正確的方法摸索出去,才是最合理的應對。

換句話說,B是個很重要的關鍵。

從中可以得到一個非常具體的自我情緒調整的方法,就是當任何刺激來的時候,都先把嘴巴閉起來,因為我們的嘴巴是最能闖禍的東西。

一旦刺激來了,你馬上用嘴巴反應,你的人際關系就不可能好,大家都不喜歡你。

聰明的人當刺激過來時會把嘴巴閉起來,這個刺激自然會到腦海里面盤旋一下。

然后你找出比較合理的信念,這個時候才用嘴巴表達出來,用中國話講就叫做“謹言慎行”。

言行都是人情緒的表現,而溝通是人與人磁場的交流。

靜不下來,你的磁場就總是有無數的雜音,和別人對接的時候,就無可避免產生摩擦。

所以想成為一個受歡迎的,先冷靜處事,穩定自己的情緒,才能更好地穩定對方的情緒。

由此由情入理,事情很容易取得圓滿的化解方法。

《道德經》有言:致虛極,守靜篤。

虛掉心中的執著,去除那些不必要的欲念,減少那些莫名的煩惱,使自己的心很安靜。

安靜到什么地步?就是很篤實的程度。

那么,你的內心就得到了清明自在,你看事情就能透過現象望穿本質,無往而不利。

本文內容:曾教授著述匯編

鄭重聲明: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有侵權行為,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,多謝。

CopyRight ? 外貿領航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