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今日推薦
- 特別關注
做社區團購供應商「如何成為團購供應商」
供應商入局社區團購有三次歷史機遇,第一次是2017年興盛優選長沙開團,入局供應商多為個體戶與炒貨商;第二次是2020年下半年美團、拼多多、滴滴開城,入局供應商多為傳統代理商與經銷商;第三次是2021年9月淘菜菜長沙開市,入局供應商主要是經營多品類或垂直品類的專業供應鏈。
至此,社區團購產業鏈上游同樣迎來寡頭化時代,大供應鏈對壘,中小供應鏈內卷,如何破局沖上賽道頭部,甚至在某一垂類領跑賽道,成為選手們必須面對的問題。
正所謂避免踩坑就是最大的捷徑,大供應鏈如何不掉隊,中小供應鏈如何不被淘汰,回歸破局突圍的原點,就是要避免踩坑。
那么,社區團購供應商究竟面臨哪些坑呢?
1.只做名牌
除了生鮮品之外,社區團購(尤其是社區電商巨頭)另一主流品項就是特價名品,供應商都明白特價名品好出貨,但由于渠道價格透明,特價名品賺錢難也是不爭的事實,因此幾乎所有供應商都將名品定位為引流品,持續做會發現,不做名牌沒有規模,只做名牌沒有利潤。而無論對于上游廠家還是下游平臺而言,沒有規模的供應商就沒有話語權,為了撐起規模,供應商往往強撐運作,但終究無法永續經營,隨時會“失血而亡”。
典型如飲品品類,一線品牌看似流量大,用戶認知度高,但廠家壓貨量大,裝卸搬運配送費用高企,產品季節淡旺季明顯,極易充當平臺引流工具而空忙一場。
2.只做白牌
白牌是對標名牌而言的非知名品牌,“白牌做利潤、名牌做規模”是業界共識,而白牌與名牌二者是組合策略,單獨落地其一就是坑點,即便社區團購已經形成龐大流量,但用戶消費關注點依然是品牌與性價比。
白牌在社區團購平臺上有較長的認知培育期,需要落地體驗種草、區域全媒體推廣等動作,在此期間,白牌如果達不到平臺坑產要求,就會被列入淘汰品,而好不容易熬過認知培育期迎來收獲階段,大概率還會被競爭對手盯上,做針對性的替代品沖擊,此時,白牌往往會因為缺乏品牌力而陷入價格內卷、消耗戰的窘境。
最典型的如速食品類,比如某款酸辣粉在平臺上爆單,隨之而來的便是同品類一哄而上,食品行業材料工藝門檻對于大供應鏈機構而言幾乎不存在,總能找到低價代工的工廠資源,因而白牌護城河窄而淺,極易受到沖擊。
3.只做低價
社區團購通過極致低價快速切入市場,迅速崛起為主流渠道,在此過程中也形成了低質低價的用戶認知,這也是社區團購尤其是社區電商巨頭在極力掙脫的標簽,而部分供應商還沉浸在“以價換量薄利多銷”的幻夢中,試圖偏安一隅。殊不知,屠龍少年終成惡龍,被低價所成就的,也會被低價毀掉。
淺白地講,低價促銷就是社區團購供應商的速效藥,即服即起效(低價易出量),極易形成依賴(思維惰性),也容易上癮(決策慣性),而副作用也很強(自毀價盤),進而形成抗藥性(低價無市場),最終無藥可救(價格崩盤)。
最典型的如洗衣液品類,河北派、山東派、浙江派與廣東派紛紛殺入社區團購賽道,原本稱霸一方的區域翹楚地方豪杰殺價持續,品類內卷,賽道殺作一團,最終落得個豪強式微,平臺漁利。
4.多品類經營
多品類經營的供應商,往往容易忽略入局時機與平臺勢能的因素,將成績歸功于所謂實力,做到一定階段開始貪大求全,試圖持續擴充品類,擠掉競爭對手。
試圖用自己的新品類挑戰競爭對手的強勢品類是競爭大忌,極易被競爭對手(尤其是垂類供應商)同時依托強勢品類針對性攻擊,而多線作戰更是兵家大忌,被不謀而合的競爭對手聯合絞殺,往往是盲目擴張戰線的多品類供應商的慘烈終局。
有一個沒落的社區團購供應商便是如此,跟隨全國跑馬圈地的多多買菜一路擴張,不斷擴充品類,試圖壟斷多多買菜的多個食品品類,于是低價排擠垂直類競爭對手,而前者是為擴張而戰,后者是為生存而戰,隨之而來的便是競爭對手的猛撲,擴張受阻,同時又面對其他垂類供應商的夾擊,逐漸落魄。
5.跨區域經營
美團優選、多多買菜、淘菜菜等巨頭在全國跑馬圈地的同時,成就了一大批供應商,而這些供應商多是經營標品(名牌導入市場 白牌切割份額),而一些供應商之所以能夠做大,往往本身就是一線品牌的全國總代理,多年經營深諳市場深耕之道,其品類護城河往往寬而深,非一般供應商能及。
一些中小供應商在崛起過程中,就會面對跨區域擴張的抉擇,而此時如果沒有實力支撐和團隊資源鋪墊,極易陷入新的坑點,即跨區域經營拉長戰線分散兵力,更加消耗糧草彈藥。
無論是社區電商巨頭還是地方團,都要十分熟悉本地市場需求,而供應商短期內無法具備這個能力,此時跨區域經營,往往會造成選品與本地需求不匹配,進而造成大日期庫存以及頻繁的跨區域調貨,而這都是消耗單品贏利能力的黑洞。
6.搞不清平臺需求
新入局的中小供應商,往往對于平臺的選品、排期、坑產、履約及售后等環節并不熟悉,尤其對于平臺的需求欠缺認知與分析,就容易造成選品的盲目性,坑產不達標就會淪為邊緣品甚至淘汰品,進而削弱和平臺溝通的話語權,甚至被平臺拋棄。
簡單來說,新供應商就如同剛開車上路的新手,對于行車方向(平臺用戶需求)、車流量(競爭對手情況)、車道寬窄變化(平臺淡旺季)、彎道及壞損路段分布(平臺經營風險)沒有經驗,開車超速(盲目擴張)就極易翻車(掉隊被淘汰)。
搞不清平臺需求的一大坑點就是逆向物流,即平臺(或用戶)退貨,一些供應商最初做多多買菜時,同時起盤多個區域市場,逆向物流費用占比高達20%,而單品毛利往往只有15%,此時翻車掉隊的風險極大。
還有一點,與大多數人認知相反,其實,資本團平臺做低價貨,地方團平臺做價值貨,倘若本末倒置,認不清不同性質平臺需求的差異化,其結局注定是悲劇。
相關文章
- 除了溫暖父親節為品牌營銷帶來了哪些啟發「父親節公益廣告」
- 阿里淘小鋪怎么賺錢「阿里淘小鋪是干什么的」
- 拼多多市值多少億美元「拼多多新零售」
- 品牌出海計劃「2019公關活動日歷」
- 畢業設計論文答辯的一般程序「php畢業論文」
- viviemma襪子「拼多多襪子」
- 義烏直播帶貨主播「義烏網紅一哥」
- 平價出奇跡!8個無限回購的好東西有哪些「3年能翻10倍升值東西」
- 生鮮平臺哪家比較好「全國最好的生鮮平臺」
- 網絡購物中商品宣傳與實物不符該怎么辦「網購商品與實際不符合」
- 索賠的方法「網購法院起訴流程」
- 社交電商的底層邏輯「社區電商和社區團購的區別」
- 有關社區團購的新聞「社區團購現在怎么樣了」
- 義烏銷量最好的小商品「領動銷量大漲」
- 為什么選擇開網店創業「拼多多開店的運營團隊是真的嗎」
- 淺說電商對經濟發展的意義和作用「電商平臺對實體經濟的影響」
- 電商為什么會被淘汰「2021淘寶中小賣家大量撤出」
- 開淘寶店鋪有什么好處「企業店鋪有什么好處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