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今日推薦
- 特別關注
實體店倒閉帶來的后果「實體店破產之后中小電商也迎來倒閉潮最后到底誰在獲利」
關于實體店和電商之爭,已經持續了很多年,想來大家已經聽得耳朵要起繭子了!
無論道理如何,也無論誰對誰錯,爭斗的最終結果都是實體店全面落入下風,除了藥店、超市、水果店、美容店等還算堅挺外,其他店鋪生意越來越難做,昔日繁華的街頭巷尾,也變得格外蕭條。
很多人都在好奇,人都到哪里去了?!
顯而易見,隨著城市化的進行,越來越多的人都擠到大城市中,看一看每日早晚出行高峰的車站,看一看被眾多高聳入云的房子所取代的荒地,你身邊的人不是變少了,而是正在變多,他們只是不在去實體店購買東西而已,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,商超也變成了大型餐廳綜合體。
實體店破產倒閉潮,是已經發生的事情!
對于實體店的消失,并不是所有的消費者都感到惋惜,反而拍手稱快。
有人說實體店就是中間商,把價格抬得老高,自從有了電商之后,才知道他們的利潤有多高,這樣的吸血店鋪早倒閉早好,失去的就業也有電商創造的就業來彌補。
但在有的人看來,上面這樣的看法未免有失偏頗,我們不能單純地去看實體店的利潤,去看他們加價了多少,而是要去看實體店構成的整個生態體系,他們創造了工作崗位,繳納的稅收,還要促進本地的消費。對于一個城市而言,實體店生態體系帶來的實際收益,要遠大于電商。
當然,和普通消費者說這些也沒用,大家考慮不了那么多,那么低的工資,也讓人們沒有能力去考慮這些,大家關心的只是實體店和電商,哪個地方買東西更便宜?
顯而易見,電商勝出!
那我們就去電商上買東西,實體店,就這么退出歷史舞臺吧!
但問題是,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,現在的電商也越來越難做了,或者更準確的說,是眾多中小電商越來越難做了。
市場飽和,中小電商根本沒有流量,哪怕產品質量再好,也沒用,電商已經逐漸進入到幾個大商家壟斷整個品類的時代,比如,你打算買一件衣服,往往在翻到前幾頁的時候,就已經決定好自己的購買傾向,很多新的店鋪無法吸引客戶,款式和質量都很好,但就是沒人。
問題也隨之產生,怎么能將自己的產品做到網站前幾頁呢?
最早拼的是價格和寶貝主圖,畢竟只靠一張圖,東西質量再好也體現不出來,能夠體現出來的照片的拍攝和價格的高低,但當大部分店家都已經開始學會P圖,并把價格壓倒最低時,這種就已經不好用了。
之后的不二法寶是銷量,所以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店家開始刷起了銷量,動輒幾萬幾十萬幾百萬的銷量就這么出現了,電商實際賣了多少,永遠是一個謎,同樣,當市場上大部分店家都這么做時,這招就不好用了,不過該刷還是要刷。
現在怎么能讓商品被更多消費者看到,燒錢,給平臺錢,平臺自然會給你展示位置,給主播錢,當紅主播自然會推薦你的東西,但新的問題隨之產生,這種廣告費用,真的比實體店運營成本低嗎?
好像也不是,我們能夠從電商三巨頭一路暴漲的營收和馬云、劉強東、黃錚暴漲的身價,看出些許端倪,而頭部主播們的帶貨費用和坑位費,更是讓人咂舌。
互聯網的規矩是贏者通吃!
電商同樣適用,所以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小電開始倒閉,這似乎并不奇怪,因為他們沒有資本去燒錢,自然要被淘汰。
現在的電商已經逐漸進入幾個巨頭壟斷整個品類的時代了,但我國現狀是大量人口需要賺取糊口,他們該怎么辦?實體店倒閉了,他們去為電商打工,現在大部分中小電商不行了,難道都去為巨頭們打工?
這不是反問句,而是正在變成現實!
進一步思考,在老齡化社會到來大背景下,為什么會出現35歲危機?
還不是因為扎堆要給巨頭們打工的人太多造成的,讓他們有挑三揀四的底氣,也有了辭退員工的需要,最后再問一遍,實體店和電商之爭,最后獲利的放到底是誰?
相關文章
- 歐盟制裁蘋果「歐盟罰款」
- 實體店干不過電商「電商把實體店搞死了」
- 小眾跨境電商有哪些平臺「跨境電商類目」
- 俄國外東北「二戰終結戰場」
- 淘寶特賣瘋搶「Q貓雙111元贏心愿單品」
- 電商取代不了的實體店行業「什么實體店不受電商沖擊」
- 蘇寧易購418活動「蘇寧易購418包場聚劃算價格一擼到底」
- 為什么是藍海「什么叫一片藍海」
- 電子商務平臺運營模式「電商運作模式是什么」
- 418大促「在華為商城搶購總是搶不到」
- 跨境電商紅線「跨境電商藍海市場」
- 想做電商賺錢看你會不會挖掘藍海市場「電商領域的藍海領域是啥」
- 電商的藍海產品怎么找「電商藍海」
- 又一電商隕落「盈通藍海電商」
- 蘇寧易購運費怎么算「蘇寧易購運費怎么算」
- 藍海詞淘寶項目「如何找藍海類目」
- 跨境電商保稅進口模式是什么「保稅倉對進口跨境電商的作用」
- 跨境電商進口清關模式有哪些類型「出口清關」